Monday, December 26, 2005

提琴、數學模擬、魚

昨天由書架取出了 2001 年購入的《 e 貓掉進未來湯》來複習。在〈數位巴哈〉那章,作者為了描述提琴的虛擬數位化身,而提到數學模擬的方式。有兩種傳統的數學模擬方式: 第一種要考慮到所有相關的物理因素,然後巨細靡遺地模擬,這就好像要畫撒哈拉沙漠時考慮每一粒沙一樣。 另一種方式是為所有的輸入及輸出組合,建立一張很大的表格,然後「查表」。

兩種方法對稍微複雜些的系統,例如提琴,都顯得不切實際……昨天由書架取出了 2001 年購入的《 e 貓掉進未來湯》來複習。在〈數位巴哈〉那章,作者為了描述提琴的虛擬數位化身,而提到數學模擬的方式。有兩種傳統的數學模擬方式:第一種要考慮到所有相關的物理因素,然後巨細靡遺地模擬,這就好像要畫撒哈拉沙漠時考慮每一粒沙一樣。另一種方式是為所有的輸入及輸出組合,建立一張很大的表格,然後「查表」。兩種方法對稍微複雜些的系統,例如提琴,都顯得不切實際……

Gershenfeld 和 Schoner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叫做 CWM, Cluster-Weighted Modeling 的概念。 顧名思義,他們把影響提琴演奏的變因在相空間的高維軌跡,利用分群及加權平均的方式來處理。書上還提到:因為高維度的資料不好處理,也因為很難找齊影響提琴的所有變因,所以他們採用了 Packard 和 Takens 的 time-delay embedding 方法,利用合理的低維度測量,來建構出系統的行為。

提起 time-delay embedding ,我就想起 Packard 等四位作者聯名的經典〈Geometry from a Time Series〉,以及 Keelungman 引介我閱讀的〈Embedology〉。還記得,在那幾個月,我抱了好些相關文獻回去說,可惜只讀了一些就擱在那,因為後來時間及精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去了。唉,有空一定要好好研讀。

既然提到了 Gershenfeld ,他寫的《When Things Start to Think》,中譯《當鞋子開始思考》,當然也要取下來回味回味。在〈透過視窗看世界〉一章,他提出了對人機介面的見解。 Gershenfeld 比較強調既有介面的功能提昇:例如用「魚」取代「鼠」。因為滑鼠只能在平面上跑,而魚可以在空間中閒逛。原本該項技術是用來感測撥奏虛擬提琴時手指的位置,背後的技術是分析電場分佈,後來他們拿來製造「魚」。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機介面上, Gershenfeld 和同樣待 MIT 的 Michael L. Dertouzos 見解不同,Michael 比較強調語音辨識的重要性,這可以參考我前陣子的 blog〈Human centric, 人本運算〉。

雖然如此,他們都預期電腦發展的趨勢就是消失不見,因為各類運算裝置將不再笨重,而是散裂成無數的碎削,無所不在地融入我們周遭。就好像工業革命的代表發明物之一「馬達」一般,它們從原先構想,少數中央大馬達帶動所有需要驅動的裝置,轉換成許許多多藏在各家電內部的小馬達了。

另一方面,同是工業革命的核心之一「電力系統」雖然也隱藏了,但基本上還是由少數幾個發電廠集中供應。當然啦,情況也在改變中,由於發電及儲電技術的進步,電力系統也有小型化的趨勢:例如小太陽能面板用於驅動許許多多小型的電子裝置;還有那還未實用化的各類家庭號或社區型發電系統,一次只供應少數幾棟住宅的電力需求。

由後見之明,我們可以預期運算能力不管是集中供應或分散各處,我們都會好好地把它藏起來,讓人機介面融入我們生活,宛如「恣意呼吸,每一口都是新鮮的活氧」般。

Tags: [] [] [] [] [] []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