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The Silicon Eye

矽眼

在〈The Fitness of Things〉文末提到的《矽眼》,我這個月初在網路上得知此書,於 8 號溜到政大書城購買,當天就熬夜將它閱讀完畢、畫上重點、附上書籤。原本打算寫個評介的,想想還是把我批註的部份整理整理,將內文摘錄摘錄就好:

  • 視覺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訊息理解力。[p22]
  • Carver Mead 和他的研究小組發展出對助聽器極有效用的電子耳蝸,也設計出一系列的視網膜晶片。[p23]
  • 一旦你親手建造某樣東西,你就能發掘到光憑思索或測量所無法觸及的層面。一旦了解真意,並抓住其中的物理基本原則,就能發展出更好的實物。[p23]
  • Foveon 相機的特色是,每一個畫素都將影像的真實特徵記錄下來,揚棄數位模擬的方式。[p24]
  • Foveon 的名稱,是由人體視網膜中具有高度色彩解析能力的中央窩(fovea)而來。[p42]
  • 發明的訣竅就在於尋找及延續模式。「這個世界有很多好東西,只要肯去尋找對稱、尋找模式,你就可以找到好東西。」[p49]
  • Peter Ducker 一反常理且無情的定義:「沒有一種改革能夠動搖既有的系統,除非它更優越十倍」。[p59]
  • 在半導體業,一間公司想達到競爭優勢的方法,並不是申請專利然後公諸於世,而是將它藏在製造過程的關鍵步驟內,藏在層層繁複緊密的線路和矽晶設計中。[p70]
  • 對電晶體來說,絕緣又無法通電的 floating gate 是沒有用處的,因為它不能當作控制元件,然而用在 memory cell 上卻很好,因為 floating gate 可以保存電容器的電力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p77]
  • 只要是任何能簡化成數字的宇宙萬象,數位電腦都有能力模擬。但數位電腦卻無法和真實世界溝通。它們又聾、又啞、又笨、又無生命…人工智慧最大的挑戰不在操弄數字,無論是高中數學或高等微積分,而是真實世界的感官認知──所有視覺、聽覺、觸覺和動作能力,這些是所有生命誕生之後,第一個要學的。[p86]
  • 大腦並不是跟著抽象的時鐘節奏來運作,而是根據訊息進入的時間,再加上同時抵達的其他事件的時機來做運算。舉例來說,大腦能夠從一連串同時出現的、雜亂無章的各種聲音中,區別字和雜音的不同。[p98]
  • Analog VLSI and Neural Systems》 [p102]
  • Misha Mahowald 她的模型涵蓋整個神經組織中的光及能量的流向,從捕捉色彩的視網膜錐細胞,…最後進入皮質層,綜合一切,形成可辨識的影像全貌。從「大量的輸入」到「大量的輸出」,這就是相互關連,有條有理的視覺影像系統。[p116]
  • Carver Mead 的中心思想就是「從做中學」,除非你親自動手作,否則無法徹底了解真相。[p121]
  • Transducer Physiology [p122]
  •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p143]
  • Support Vector Machine [p144]
  • 類比似乎只能用在特定的應用上面,流程或輸入必須固定不變。如果要用到記憶體或寫程式,還是需要回歸到數位。[p147]
  • 訊號的時間常數如果在毫秒左右,用類比是很適合的。電荷在你使用前不會衰減,也不會漏掉… [p159]
  • 類比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不過,如果你只需要計算的話,買台電腦就行了。[p163]
  • 大腦是極端區域性的,只有不到 1% 的線路是屬於遙控性質…神經軸索數目大約只占了神經突觸的十億分之一。大腦 70% 的能量處理樹突。雖然 McCullough 及其他首屈一指的類神經網路學者均認為這是一種被動程序,但 70% 這個數據卻意味著一種積極、有改變型態能力的溝通形式。比起 von Neumann 式的電腦,大腦其實更類似 data flow 或 systolic array 。[p171]
Tags: [] [] [] [] [] [] [] [] [] []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