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7, 2001

《建築的永恆之道》再次評介

  既然大家那麼捧場,於是就決定再出幾篇相關的簡介和心得:
~~
※第一卷※
書名:建築的永恆之道(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原著:Christopher Alexander
譯者:趙冰
出版:六合出版社

※第二卷※
書名:建築模式語言(A Pattern Language)
原著:Christoher Alexander, Sara Ishikawa, Murray Silverstein,
   Max Jacobson
中譯:王聽度、周序鴻
出版:六合出版社
~~

  任何人在初得知作者歸納出 253 個建築的模式,並宣稱小至天花板旁的飾品,大到整個城鎮的設計,都可以從這 253 個模式中組出充滿生氣的建築時,一定都會直覺地認知這253個模式應該像樂高玩具的各種積木般來堆積、排列組合出各種建築物。

  第一卷還沒讀完就發現,我錯了...

  初翻本書時,在中國傳統國學的薰陶下,很自然地會憶起《老子》這本著作的一些語句: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恰巧又讀到作者自己提到“無名的特質”很難用文字表達。這時很自然地會心想,作者大概準備含混地描述他的理論吧!畢竟道家思想難免給人不精確的印象吧!

  而作者卻強調他所提的“無名的特質”很難用文字表達的原因,不因為它是主觀的、含混的;相反地,“無名的特質”是超然地客觀,而且相當精確,它無法用日常用語表達最主要的原因是日常用語太過含糊,你很難用模糊的語言去描述比它精確、細緻的事物。

  在研讀完第一卷後,只能說又是一個全新的視野:如果有人自稱知道一點道家思想的話,相信他看了本書後不是對道家思想有更深層、更精確的認識,就是認為以前國文課時所得到關於道家的觀念幾乎偏離主題偏離得離譜。

  以下就再次地摘錄一些書中的片段:

   X    X    X    X    X    X

  有人已經告訴我們,優秀的建築與低劣的建築,優秀的城市與低劣的城市之間沒有客觀的差別。

  其實,建築、城市的好壞之別是一個客觀的問題。它是健康與疾病之別,完整與分裂之別,自持與自毀之別。在健康、完整、有生氣和自持的世界中,人們自己就是充滿活力,自我創造的。而在分裂和自毀的世界中,人們無法生存,我們將不可避免地走入自我毀滅的悲慘境地。

  不過易於理解,為什麼人們如此堅信好劣建築之別沒有單一堅實的基礎。

  這是因為產生這種差別的獨特中心特質無法命名。

   X    X    X    X    X    X

  「城市的結構可以單純從各個局部之間自發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嗎?」

  它可以由一個人們狹義地作各自想要做的,而仍能成功地創造一個整體的自由過程來產生嗎?

  「亦或結構必須靠一隻無形的手,按照藍圖或總圖來規劃嗎?」

  難道必須有某種控制,某種集權主義秩序從上面強加下來,限制單個行為的自由,強迫它們適應大尺度的秩序嗎?

  「這裡就和一個生物學早已提出的問題來作個對照:『有機體是怎樣形成的?』」

  例如,關於你的手,伸到你的面前,你是否意識到,這個複雜的形狀,這個骨骼、肌肉、指頭、大拇指、指甲、關節、皺紋和精妙曲線的錯綜結構是在完全沒有藍圖或總圖的背景下形成的?
  你是否意識到,只是在那些依據個別細胞的互相作用,而指示各個細胞生長的規則支配下,細胞的合作才形成了這隻手的?

  或舉另一個例子,從我的窗子望出去,我看到幾平方碼的花叢在那裡,草長在下面,一兩顆樹突出來,一些其他植物夾雜其中。
  如果我注視這些樹叢,直到單個葉子,它們下面的土粒,細枝,花瓣,葉上的小蟲,葉之間的空隙,下面的葉子敞向天空的細節,我非得相信有個無形的設計者創造了這一切嗎?

  「起初生物學家認為肯定有個無形的設計者。」

  他們相信,沒有東西,沒有一個告訴諸多細胞在何處安置自身的總的精神意圖的控制,這種奇蹟就不可能發生。到了十七世紀,一些生物學家甚至還相信人的每個細胞都包含一個人模樣的小人。

  「現在清楚了,有機體完全是由遺傳密碼支配的細胞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最近,我們的實驗已經開始把它搞清楚,這個所謂的奇蹟不是由上面指導而得出的奇蹟,而是部分之間精妙組織起來的、協同作用而得出的奇蹟;獨自生長的細 胞,互相傳達訊息,只由遺傳密碼控制的指令支配,它們相互間正確地活動,以創造一個不可詳細預見的,但可以辨識類別的完整個體。

  「這也適用於一個城市。」

  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城市必須由規劃師做出規劃或藍圖。據說,如果城市的秩序不是這樣產生,城市將不會有秩序。於是,人們竟無視所有傳統社會建造的美麗城市和村莊,都沒有規劃總圖的明顯事實而恪守這一信條,人們已經讓自己放棄自由。
  然而像生物學一樣,現在清楚了,一個城市的結構,可以由共同語言中個別建造行為的相互作用構成,比藍圖或總圖更深、更複雜。而且的確,正像你的手,或像窗外的花叢,它是控制各部分建構的規則相互作用產生的最好結構。

....

   X    X    X    X    X    X

  好了,關於本書的評介,到此就告一段落。在此真的由衷希望有興趣的人,真的可以去捧一本回來好好研讀。下次會稍稍轉換一下──題目不作大變動,但內容會稍稍轉移一下領域,也算是借題發揮吧! :)

  按照心中的規劃,最少還會再出一篇相關個人的心得整理,預計在這個週末會整理出來,應該會把主題轉到自己的本業──軟體“構築”的相關議題上。也許還會順道介紹幾本書來和大家分享...